Pages

Nov 13, 2010

智在四方:香港資訊科技三十年- 方保僑 (2010年11月13日刊於蘋果日報)

文章出爐之日,正是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慶祝創會三十周年晚會之翌日。三十年,是一個很長的時間,究竟香港資訊科技這三十年有甚麼值得與大家分享及學習?



三十年前,小弟尚未入行,最多躲在家中「玩砌機」,當年 Apple II大行其道,不過用錄音帶載入一個遊戲要五分幾鐘,當然也遑論上網。及後發展到用數據機撥號到留言板( BBS)留言;作業系統也由純文字變成彩色的視窗系統;電腦的普及與上網的盛行,令大家生活從未如此精采過!























精采的背後,其實有許多機遇,但也隱藏了很多的殺機。科網股年代,很多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年輕人,都已經腰纏萬貫,開名貴跑車上班的大有人在;當然隨着科網股爆破後,一無所有的亦比比皆是。最可惜的是,很多有創意的公司和產品也隨着泡沫爆破消失,這情況在香港也不能倖免。

開發手機軟件盛行
跟着的數年,科網行業在香港也未見有大幅反彈的迹象;直到近年社交媒體大行其道,雲端電腦應用及手機軟件開發也趨之若鶩,於是就有很多本地軟件公司,放下手上工作,一窩蜂跑去開發這類軟件或網站。我曾對朋友笑說,若是你在旺角賣魚蛋或格仔餅賺了一桶金,千萬不要跟人說,不然一星期後就有很多魚蛋檔或格仔餅店在你附近開業。

在香港搞科研,除了像剛奪得「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婦女與科學獎」的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說:「喺香港呢個國際金融中心做科研,幾孤獨,經常覺得孤身作戰。」這除了政府支援業界不足之外;香港人「創意有限,抄襲無窮」的性格,也局限了行業發展。舉個例,就像當社交媒體剛崛起之際,筆者以戰戰兢兢的心態辦了一場名為 Social 2.0的講座,卻出乎意料之外大收旺場;當然在往後的日子就大家都知道有大大小小的社交媒體講座,如雨後春筍般出台。其實跟別人分享成果,再促進行業競爭及進步,一直是我們的心願,可惜複製貓( Copycat)通常都是創意欠奉,純粹着意眼前利益。

其實只要大家多動腦筋,就算不會創造一種新產品,但在現有產品每次加一點心思,加一點創意,想想如何將產品「2.0化」,海闊天空的新境況,始於足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