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ocial networking.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ocial networking. Show all posts

Jul 21, 2010

政府電子公民參與的讚與彈

政府電子公民參與的讚與彈

2010年7月22日刊《信報》專業眼

梁兆昌
公共專業聯盟
www.procommons.org.hk

「香港政府在應用互聯網與市民溝通方面是否很落後?」這是很多朋友都喜歡跟我聊的話題。當然,落後與否從來都是相對的。筆者喜歡從一個發展角度去看,港府在這方面當然還有很多應改善之處,但相比香港一般的企業,政府的社交媒體應用走得不算前,但也不是大墮後,很多的商業機構根本尚未起步!

公專聯早已提出具體建議

公共專業聯盟在2008年推出了兩份研究報告《資訊及通訊科技政策研究報告》《香港:活力數碼之都》提出具體建議給政府以改善與市民的電子連繫和公共參與,提升政府服務質素和管治水平。當時政府雖然沒有正面回應,但隨後公佈的政策,包括重新設計一站式政府網站、設立電子政府市民個人化網頁(MyGovHK),和為貧窮學生提供上網資助等,可說是肯定了我們的意見。當然,我對 MyGovHK 到今還未落實感到失望。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譚偉豪,在七月七日立法會會議上提出了題為「發揮青年人公民參與力量」的動議,指年輕人在網絡年代更積極地參與社會議題的討論,但政府「內部及外部訊息缺乏有效溝通」、「現有的諮詢架構明顯不足」,要求政府「制訂整體的目標、策略及投放足夠資源,以便提升青年人的公民參與」,和請「政府官員應該在心態和胸襟上作出改變,勇於面對互動溝通和接受批評」。

政府不懂社交媒體?

雖然譚議員的動議略為空泛,但其方向與公共專業聯盟兩年前提出的建議一致。在利用網絡資源、強化電子公眾參與、改善管治能力,我們的報告已經提出了具體建議,例如設立電子請願渠道等。不過,這溝通不應被標籤為只適用於年青人,其實適用於整體社會。

此外,對於譚議員對政府利用社交網絡的批評,筆者感到疑惑。他批評政府和特首曾蔭權在Facebook開設的「起錨」群組,「手法生硬,而且無回應網民的留言」。撇開對政改的立場不談,政府這個「起錨」群組比起上次使用Facebook宣傳高鐵,其實已是大躍進,特首是有系統地利用這個平台發放消息,即使在政改通過後,仍迅速發放特首與民建聯的燒烤聚會後感,比很多議員和其他政府部門優勝;至於說無回應網民的留言,硬要把Facebook當作溝通討論的最佳媒體,就明顯不了解這社交網絡的特性;看特首在落區時與市民也不多對話,證明這是政府「起錨」運動的總體策略的失敗,而不是Facebook的使用手法這些表面問題。

我反而想問,為甚麼特首能多用社交媒體,其他政府部門卻不能?這其實與某些企業的科技滯後同出一轍,可能是某些首長級官員鄙視新媒體,或某些政府部門不懂社交媒體。不過,即使對於有心有力的部門,似乎還要解決幾個問題:誰來負責?經費何來?有沒有使用指引?這些並非科技問題,是管理層的策略問題。特首既已率先利用新媒體,為甚麼不盡快決定負責部門、制定內部指引,投放資源,指示各部門多應用社交媒體,然後找幾個成功個案做示範,推動政府部門善用?

勿說一套做一套

譚議員還批評一些在Facebook開設了帳戶的副局長和政治助理,說他們缺乏系統策略亦無技術支援,帳戶「淪為個人履歷介紹和發放官方活動照片的網頁」對此筆者不敢苟同。不少問責官員如陳維安、蘇錦樑、許曉暉等,處理Facebook回應可說得宜。最近,陳維安在Facebook呼籲捐贈骨髓,拯救一名急須移植的黃媽媽,得到正面的回應,就是好例子。

相反,筆者就親身體驗過譚議員如何面對網友。筆者與其他IT呼聲的朋友早前收到一些業界朋友的關注,說收不到譚議員就政改意見的問卷,不知如何影響他的投票取態,於是我就在譚議員的Facebook網頁公開詢問他聲稱的調查在那個網站發佈和結果如何。但這些問題不只被「篩選」了不作回答,人也被譚議員「篩選」了:他block了我,令我不能看他的Facebook網頁,亦不能再在上面發言!後來跟朋友談起,原來我不是第一個「異見人士」被block。這就是他要向政府官員教的路?

或許譚議員會說,過濾了我的是他的助理。筆者不肯定,他要求特首親自開設Facebook帳戶和親自回應,他自己又是否親自處理其帳戶。無論如何,我們希望政府可採納譚議員的要求中的大方向,但千萬不要學他所做的。我們明白建制派有政治需要不時「抽水式」地批評一下政府,但我們堅持的專業態度,是以事論事,誠信地說實話,堅定不移地穩守我們的核心價值,尤其網絡上的資訊自由、表達自由及私隱

Feb 7, 2010

給鄭汝華的一點回應 Eva Cheng -- some reflections on your 1st FB trial

Eva,

** I want to post to your wall but not successful. Here I write it **

I keep reading your FB "forum" at http://bit.ly/9KcLCZ. Good that you recognize the voices in cyber world. However, you have not got good response in the first trial. Some immediate reflections:

1. Hire someone with social media experience. Any youth in the forum can do better than your high paid PR people in this aspect.

2. Do not think that people don't understand you. May be you don't understand them (either).

3. Do not treat netizens as a single group. This is not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You alienate them as "not on government side" then you will alienate yourself from citizens this way.

4. Netiznes are just citizens on the net. They have differences. They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t different times. They will agree with anybody who can convince them.

5. To encourage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you,

- Let offensive comments staying in your wall. Do not delete them.

- FB is about 2 way communication. Do not make people feel like speaking to a wall

- Sustain the FB channel, not closing it in 3 hours.

6. The UK Govt has a "Petition the Prime Minister" (channel. It is a good example of how Govt can get feedback from citizens.
http://petitions.number10.gov.uk/

Really hope this is not a PR show. Hope to see you soon on FB again.


A citizen, a netizen.

Sep 15, 2009

善用社會媒體的動力

[原載於 PC3 Corporate Issue 30, Oct 2009 http://www.pc3corporate.com/, subheading added]

最近幫好幾個建網站朋友給建議,以往提供的都是有關資訊保安的意見,但現在他們不約而同的問,如何加入社會媒體或社交網絡的元素,這方面我都是邊做邊學,也來談談。

「像我一樣的人」

社會媒體和社交網絡的興起是 Web2.0 浪潮的一部分,新網絡媒體開放溝通的模式,讓任何人都可以充當業餘的「網民記者」,在自己的博客或公眾的討論區,隨時進行圖文並茂的報導和評論,這些報導可以像電腦病毒一般擴散和互動,其助力或殺傷力是不可斗量,最近台灣政府救災慢半拍,網民不滿所觸發的風潮就是一個好例子。另一方面,公關公司Edelman 2007年在歐盟、北美、拉美和亞洲進行調查(又叫做 Edelman信任指標(註1)),結果顯示大多數人(52%)最信任「像我一樣的人」和醫生的說話;根據同一研究,所謂「像我一樣的人」就是與自己有相同利益、類似的職業和接近的政治信仰的人。


社交網絡星火燎原

社交網絡不就是創造條件,讓「像我一樣的人們」物以類聚嗎?所以,無論企業、社會團體和政黨都研究如何利用社交網絡的動力學,將影響力傳送到客戶或支持者身邊「像他們一樣的人們」,收到星火燎原之效,他們競相在客戶關係管理(CRM)策略方向上,加強社會媒體的支援。在流行的開源博客軟件 WordPress 的6250個插件內,竟然有超過200個是社會媒體的應用,這些應用包括:
  • 加強博客的互動功能,如投票、評論和 tag cloud
  • 加強內容創作和多媒體工具
  • 結合如Twitter跟隨、我的Facebook朋友等 Fans 功能,讓客戶或支持者追蹤你的動態
  • 提供社交書籤(social bookmark),方便客戶或支持者把有趣的內容帶到他們的社會平台去
  • 提供Facebook連接,允許用戶以Facebook的帳戶身份登入,方便他在站內發表的意見的同時,可以順便張貼意見到他們的Facebook網頁上
  • 在用戶的購買過程,加入建議和評級等社會功能


使用Facebook和Twitter,就等於能成功利用社會媒體?


很多人見到社交網絡元件,例如Facebook和Twitter帳戶是免費的,就隨便嘗試,可是,使用了這些工具,是否就等於能成功利用社會媒體?結果可能是,客戶或支持者很快便放棄跟隨你的漫無目的的Twitter廣告;你接收到的回覆,又祇是垃圾廣告,你的計劃失敗告終。Gartner在2009年2月的一份「社交運算對商業帶來的沖擊」研究(註2)預期,到2010年,60%以上的Fortune 1000公司的網站將有某種形式的在線社區,用於維繫客戶關係;但又同時預期其中有50%會因為處理不好,帶來反效果。


成功利用社會媒體注意事項

我想提出幾點注意事項:

1. 使用社交網絡前,可能要先坐下來想想基本問題,界定目的和評估成本
 想要接觸的對象社群是誰?社交網絡是否接觸他們的有效方式嗎?
 在你的社區網絡計劃中,對象社群有甚麼具體得益?你又有甚麼得益?如何建立可量度社會媒體貢獻的績效指數?
 有些甚麼初次投資和經常性支出?
 有些甚麼法律和財務風險?

2. 社交網絡的對象是社群,是與人的交往,不是網站本身。舉例來說,先前大熱的「Cadbury眼眉跳 Share the Joy」廣告(註3),除了電視廣告外,戰場是Youtube和全球討論區的轉載分享,完全不在Cadbury的網站。很多時候,我們要隨人群走,到他們常去的地方去互動;搞個網站,妄想人投懷送抱,是一襄情願。

3. 如果你能夠給忠誠的客戶或支持者——你的親善大使——提供小工具(Widget),他們可以向朋友們展示你的訊息。Cadbury眼眉調廣告的小工具,就是電話鈴聲這麼簡單,當地鐵車廂響起鈴聲,全車卡的小孩子甚至成年人的眉毛,彷彿聞雞起舞,一同Share the Joy。此外,還有一些人為短片加料,熱哄哄的玩Retouch(註4),不亦樂乎。

4. 社會媒體推廣,可能需要有專責同事負責與客戶互動、解決問題、就重大的問題直接向高層管理人員報告。在ReadWriteWeb 網站上(註5),你隨時可找到招聘Online Community Manager 的啟事。這個位置需要的不是技術,而是建立關係、市場策略、心理學、遊戲設計等知識,有可能發展成一個新的專業。

5. 當你的網站打開門吸收意見,就要接受被批評的風險。如果你審查或排斥不同意見,用戶就會離棄你,甚至會引致負面的報導。你要真誠地徵求反饋,讓用戶感到社群的意見是被尊重,以及意見對你的機構是有幫助的。

6. 社會媒體的一切都是有關透明度和創意,是用戶在社會媒體上認識你的甚麼(訊息或服務),Message Message Message,關鍵是你想告訴世界甚麼訊息,和玩些甚麼點子去突出它。

Facebook 在香港的登記用戶超過200萬,即使撇除多賬戶的用戶,仍然是個不能忽視的社區。你將如何利用這個社會媒體?



參考:
1. Edelman Trust Barometer 2007 http://www.edelman.com/news/ShowOne.asp?ID=146
2. The Business Impact of Social Computing on CRM, Gartner Report Feb 2009
3. Cadbury Eyebrow(官方版)http://www.youtube.com/watch?v=TVblWq3tDwY
4. Cadbury Eyebrow(加料版)http://www.youtube.com/watch?v=bUktMsD8WpI
5. ReadWriteWeb http://jobs.readwriteweb.com/

Aug 10, 2009

從 Michael Jackson 看社區媒體 - 方保僑

(本文章曾刊載於 PC3 Corporate Sep 2009 內)


二零零九年六月廿五日(香港時間六月廿六日), King of Pop - Michael Jackson (米高積遜) 突然去世,全球逾億MJ歌迷齊聲痛哭的一天。而曾主演經典電視劇 (神探俏嬌娃 - Charlie's Angels) 的荷李活女星花拉科茜 Farrah Fawcett亦於當天逝世。有人說兩人同日的離世,正式標記著七十年代的童夢劃上句號。

廿六日的下午,筆者正要為由香港互動市務商會主辦的eCMO Conference 2009 開幕致辭,亦不禁要緬懷幾句,說兩位對業界作出很多貢獻云云,尤其MJ!聽來有點牽強,MJ只是跟娛樂事業有關係,那跟互動媒體有何關係?

跟MJ的財產一樣,他生前負債纍纍,負面新聞一籮籮;死後身家卻至小倒升兩倍。同樣於MJ死後,他在Facebook 上的歌迷突然上升至八百多萬(以筆者執筆當日計算) ,躍升為Facebook上最多歌迷的一人。連風馬牛不相干的CNN也要與Facebook合作在MJ 追思會當日(七月七日) 於網上呼籲網民更新自己在Facebook的狀態 (Status Update) ,留下悼文以記念MJ;但此舉卻大有向Twitter宣戰之虞。









近年社區媒體 (Social Media) 大行其道,而Facebook當然是其中的表表者。但隨着「快餐文化」的盛行,一些如筆者般懶寫網誌 (Blogging) ,可能又不希望在Facebook留下太多脚印的網民,在Twitter「隨便」寫兩句便成了潮流的新玩意 (當然也有網民是有目的及計劃地在Twit、又寫Blog又更新Facebook) ,正有追趕 Facebook這龍頭大哥之意。當然還有Friendster、Digg及一眾討論區,也在熱烘烘地討論MJ。

MJ追思會當晚,筆者一面看一眾巨星翻唱MJ的名曲悼念MJ (拜托那位陳姓本地歌手請勿再「無厘頭」地說要唱自己的名曲「的士」來悼念MJ!) ,一面將這些MJ歌曲的背景及資料放上Facebook,又更新一下Twitter,意外地收到很多朋友在網上的徊響,不知不覺上網到淩晨四時。這正是社區媒體的魔力,雖然獨自一人在看電視,卻跟很多朋友在網上「這麼近、那麼遠」,一同討論,一同哭泣,一同打瞌睡。。。

不過,好戲還在後頭。當大家看本地小甜甜爭產案看到吃不消的時候 (筆者也曾在Facebook呼籲一班記者朋友不要再大肆報導此案的細節,因為確實有點肉麻不堪) ,似乎這MJ的國際爭產案也快要上畫,我相信社區媒體的「業餘記者」又會全天候二十四小時報導,敬請留意!

畢竟,死者已矣,還願兩位國際巨星可以早日安息,阿門!


(筆者現為「IT 呼聲」創會會員及成員、香港互動市務商會創會會長、香港資訊科技商會副會長、職業安全健康局(電子及通訊業行業安全及健康委員會)主席、消費者委員會增選委員與及公共專業聯盟創會會員及策略委員會委員等等公務,亦於資訊科技及電子消費品市場工作超過十五年。)

Nov 15, 2008

社交網絡有多安全? (How Secure are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How Secure are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梁兆昌
(載於 PC3 Corporate 2008年10月號)

互聯網技術的新趨勢 Web 2.0,是講求網絡使用者之間的互動。而Web 2.0眾多服務當中,尤其以社交網絡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 或SNS)帶領了浪潮。根據Alexa.com 網站的調查,十大最受歡迎網站中,SNS網站已佔了四個。至於在香港較流行的,則非Facebook莫屬;無論是企業的行政總裁,又或者是公司的小職員,也可能是FB的使用者。可見,今天的互聯網已從傳統的純以資訊為本的網絡,發展為可建立和維繫友儕社交關係的人際為本的網絡。


他山之(私)隱 可創商機

SNS的熱潮,造就了新一個網絡商機,這個商業模式的成功是建基於用戶群的數量,SNS抓緊人的本性中的「追求自我」和「與人溝通」這兩個本能,這些SNS的設計,就設法讓使用者能夠表達自己獨有的、個性化的一面,猶如踏進別人睡房的私人空間,參觀他的擺設、品味,瀏覽他的私人照片,甚或他的日記。SNS又讓使用者能與朋友無分國界、時區,彼此緊密連繫、互相學習,在互動中創造出新的文化,故此SNS使用者較少拒絕交友請求,讓SNS如潮水般湧進不同的使用者的生活中。最近,一些擁有龐大的用戶群的SNS網站,紛紛獲傳統大企業的青睞,入股注資,分一杯羹。

一些SNS系統,例如Facebook更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讓不同的軟件開發商和個人參與應用的創作,讓用戶可以隨意安裝自己喜愛的應用程式,既增加其對用戶的吸引力,也為軟件開發商以至用電子商貿作產品服務推廣的企業創造發揮和宣傳機會。此外,由於各SNS互不兼容,又再創造出無數新的商機,不少SNS整合工具 (aggregators)應運而生,為活躍於不同SNS用戶提供方便。


關注SNS的保安問題

然而,一張刀子是沒有兩邊利的 – 要參與這些好玩有趣的SNS,用戶先要乖乖奉上他們的個人資料和私隱。個人履歷和資訊,如姓名、照片、生日、學校、身在的城市、所屬的公司、組織、參加過的活動,以至性傾向和婚姻狀況等私隱,會毫無遮掩地和「朋友」分享,曾經有不法分子利用FB上得到的用戶個人資料進行詐騙。此外,Facebook有眾多類別的應用程式,例如游戲、交談、照片和其他可愛的小玩意等,卻獨欠缺資料保安和私隱的應用程式。Zombies、Vampire和 Hot potatoes是其中幾個較多用戶使用的應用程式,雖然名字看似電腦病毒,其實都是被扣上了人性的Facebook交友工具:被咬者會咬其他人,又或反咬;接到熱薯仔的又會急不及待的交往下一個「傻仔」的手;至於浪漫的點子,就是被擁抱的會擁抱其他人。就這樣,不同的得意有趣的應用就像是電腦病毒般狂野地擴散開去。不過,沒有人會留意到個人資料可能毫無保留地送到應用發展商的手中,宣揚出去。現在是時候數一數自己有多少個交友工具了。



SNS私隱危機越揭越多

以Facebook的應用程式為例,它的特別之處是跨網點應用(Cross site application),即應用程式可以在應用發展商的伺服器運行,但在資料輸出方面,卻在FB用戶的網頁上顯示。在Facebook平台下,使用者對應用程式的保安控制的模式,並不如一般運作系統可以設有防火牆、防毒軟件、私隱保護軟件等防禦工具,而只是當使用者在初始設定應用軟件時,回答幾個簡單的是非題。因此,儘管SNS設有數據存取控制機制,但由於沒有細緻的分級,加上幾乎所有應用程式均要求存取使用者個人資料,使用者可說是無從選擇下開放存取控制。使用者對應用發展商如何貯存和使用他的個人資料,更是無能為力。

五萬名Facebook用戶聯名抗議Facebook的Beacon 廣告系統洩漏用戶資料,事件逼使Facebook CEO向媒體道歉,承認用戶除非事先拒絶,否則無論當使用者登入還是已登出Facebook網站,Beacon系統也會追踪Facebook用戶瀏覽網站和網上購物的紀錄,並把資料自動傳送至Facebook的系統,再向使用者的朋友發出「通報 」。現時電子商貿盛行,不少企業管理人員都會透過互聯網搜集商業資訊和為公司採購物料,要是當中有Facebook的使用者,但他們的紀錄卻因Facebook輾轉外洩予第三者,後果真的不堪設想了。


遵守SNS的最佳保安守則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個人資料在毫無保障的情況下被公諸於世。畢竟個人資料和私隱本身也是個人資產,若這些寶貴的資料甚式個人身份被他人竊取或盜用,後果實在非同小可。因此,SNS用戶必須先了解SNS服務網站和應用程式的運作和存取模式,才能保障自已個人資料的安全。

網絡上數以萬計的Facebook用戶,當中又有多少注意到此類服務可有損私隱?為了喚起網民、企業管理層、政策制訂者、SNS服務提供者對SNS保安的關注,歐洲網絡及資訊保安組織European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Agency (ENISA) 於十月推出一份關於SNS保安問題和建議的諮詢文件,探討包括第三方可下載和貯存網上SNS 使用者資料、SNS上濫發訊息、面孔(影像)辨析和照片標籤(摩登點相)等各類型SNS服務和應用程式所潛在的資訊保安問題,並提出一系列技術和政策建議。

該組織提出的分析和建議極具參考價值,但要政策制訂者又或SNS服務提供者採納和落實,相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事。因此,SNS使用者還是加倍注意自己使用SNS的習慣,以及遵守使用SNS的最佳保安守則 (見附表),才能在保障私隱的大前題下,玩得開心和稱心!




使用SNS的最佳保安守則
  • 使用安全密碼防止帳戶被盜用
  • 上傳生活照片、影像時,要留意其他人(包括陌生人)也可能看見
  • 不要發放敏感的資料 (No Disclosure)
  • 不要隨便安裝應用軟件 (Malware avoidance)
  • 調校你的FB私隱存取設定 (Access Control)
    1. 控制誰可以觀看你的履曆
    2. 決定誰人可搜查得到你
    3. 控制發布你的活動資料的內容(News feed and mini-feed)
    4. 控制和你的有交往的人的情報交換
    5. 控制那些應用程式可以存取
    6. 和你的有交往的情報交換